4月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3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结项情况,我校吴艳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发现语言吉兆话调查及系属研究”(项目号:18BYY207)的结项成果获“优秀”等级,这也是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首次获评“优秀”等级。
吉兆话是分布于粤西南的一种高度濒危的壮侗语言,过去的几十年,汉语方言界将其视为与闽、粤语接近的汉语方言,但却无法解释该语言中存在的大量与汉语方言不一致的成分,因此该语言的系属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吴艳的结项成果《吉兆话研究》是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写了吉兆话的音位系统,考察了吉兆话的词汇面貌,揭示了吉兆话的语法特点,最后确定了吉兆话的系属地位。该成果解决了前人特别是汉语方言界对该语言归属定位不清的问题,突出特色是将该语言与有亲属关系的壮侗语特别是临高语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历史比较研究,最后创新性地提出:吉兆话是一种独立的壮侗语言,并与临高语关系密切,但不是一种临高语,可与临高语共同构成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支下属语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最为重要的项目类别,申报竞争激烈,结项审核严格,成果要求高。据悉,2025年3月,国家社科工作办共验收548个年度项目结项申请。经同行专家鉴定,417个项目予以结项(77项优秀、143项良好、178项合格、19项免于鉴定);127个项目暂缓结项;4个项目被终止。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管理工作,持续跟进项目研究进展,不断提升学校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质量。2022年1月以来,我校共有12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顺利结项,其中1项获评“优秀”,1项获评“良好”。本次首获“优秀”等级,体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水平的持续提升。
(编审:乔晓旭)
相关附件: |